收購手機
收購手機沒有任何

在聲量和銷量的對比中,收購手機VIVO和OPPO兩家是嚴重不匹配的這是一個既定客觀事實我們既無法用聲量不夠來證明OV沒有真實的銷量;也不能說OV賣得還不錯而反推聲量其實不差。

從整個品牌來看這是一個切實的問題不存在說我做線下就不在乎線上的聲量,實際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對整個人們生活全面的改變,線上線下一體化正在快速演進中,且逐漸成為人們新的生活習慣。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喝咖啡,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線下門店化的銷售行為,但咖啡外賣,以及手機點單,到店取,佔比正在極速攀升,這個行業都已經被移動網際網路深刻改造,更何況是手機。

以及,電商的快速下沉,以及,短視訊興起後的輿論下沉。

拼多多就是依靠底層使用者崛起的電商新貴,快手和抖音則把網路輿論的覆蓋面直接推到了絕大部分的使用者身上,你永遠都不會看到農村老人刷微博,但你一定可以看到,家裡的父母,有文化或者沒文化的,都在刷快手和抖音了。年輕人更不用說,如果說早期的部落格和論壇,後來微博,依然是以知識分子為核心的資訊平臺,那麼短視訊時代,這個事兒已經徹底變革了。

當線上的聲量可以深入到從城市到農村,從青年到中老年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線上的聲量一定會逐步體現到產品銷量上。

這個時候,對於任何廠商來說,線上的聲量起不來,一定是一個核心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現象。

OPPO也好、收購手機VIVO也罷,聲量弱勢的根本是缺乏話題性,這個事情不解決,聲量永遠都不可能實質性起來。

目前各家做聲量還是依賴於營銷資源的投入,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軟文,但這個東西他只能說影響和推動輿論認知的構建,他本身無法決定輿論,人民群眾才能決定輿論。

所以實際上,各家想要在輿論上有實質性的提升,就必須以營銷資源投入為撬棒,來撬動更大眾化的參與感,形成更為廣泛的自發性傳播。

而這個傳播、落腳點只能在技術和產品上。

所以我們看現在輿論聲量上更大的三家,蘋果、華為和小米。

蘋果和華為依託的核心是產品和技術的領先,蘋果就不說了,整個行業的奠基人和引領者,這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

華為自P20 Pro開始,幾乎引領了整個手機行業的發展方向,今天我們看到的智慧手機的發展,依然沒有跳脫出Mate20 Pro和P30 Pro所構建的基本產品框架,只是在這個框架上繼續迭代和進步,而不是顛覆。以及,美帝的制裁,大統領親自下場代言,把華為和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巨集偉敘事強繫結。華為成為了一個輿論上非常之政治正確的存在,有自己的能力要素,也有歷史程序的要素,同樣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

然後是小米,雖然小米有很多讓我不喜歡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認,在很多事情上,比如線上輿論的營造上,是行業內教科書級別的存在,是值得所有的廠商從內心深處重視和認真研究的。雖然小米在追求輿論上,KPI導致的一些動作變形,但整體上,它就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線上品牌的模板。

然後就是OV,或者說這個問題問的收購手機VIVO了。

想要營造聲量,靠什麼?

靠幾個所謂的行業內資深的,有影響力的大V?

還是說靠自我感動的技術持續領先能力?

我不是說營銷不好,我本身就是吃營銷這口飯的,但正因為我是吃這口飯的,我深刻知道個人能力的侷限性,我們所能夠做的本質上其實就是順勢而為,幫助企業打通輿論傳播路徑上的一些節點,幫助企業把聲音傳播出去,而不是影響輿論甚至是決定輿論。

無論你是個人小博主,還是業內資深的,頂級大V,這個定位都是客觀事實,都是不可能被改變的。

所以如果說一個廠商想要在這件事兒上取得實質性的成績,那麼就必須要求你從產品、從技術、從價格策略,從傳播,自上而下,體系化地去考慮這件事兒。

什麼東西可以打出去,用誰,用什麼方式,這個應該是從產品和技術規劃初期就開始考慮的,而不是我產品和技術側東西都做完了,然後你營銷的人開洞腦筋,打不出去,就是你自己的鍋。

我和華為終端的人聊天的時候,他們說過很多次任總的經典名言,要讓聽得見炮火的人有話語權,這很重要。

聲量同樣是如此。

一個理想的網際網路傳播應該是,關鍵節點上的KOL把聲音傳播出去,然後,內容本身能夠讓讀者記住、討論和自發傳播。KOL只是一個輿論的撬棒,而不是決定者。

在這樣一個理想的模型下,廠商、KOL和讀者的利益是一致的,KOL迴歸到他可能的,或者說,真正應該做的,能力範圍內的事情上,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是OPPO今年對Find N2 Flip的傳播,我們後續可以看到,真正輿論上主力的能力不是品牌方的合作,而是消費者自發的傳播。又或者華為P60的洛可可白,“開盒”直接成為了洛可可白使用者的一個新的玩法,這個依靠資源投放是不肯能完成的。

那麼,對於收購手機VIVO來說,有沒有思考過這個事兒?

比如影像,收購手機VIVO這幾年在影像上的發力其實做得非常好,產品和技術上都做得不錯,我認識的一些攝影師,對這部分的評價都很高。

但收購手機VIVO的影像,在人像這個多年來固有優勢之外,有沒有形成一個現象性的傳播?

比如和蔡司的聯名。

同樣是聯名,華為和徠卡就不說了,小米和徠卡的合作都形成了非常好的化學反應,這個完全超越了我的預期。

在我最初的想法裡,收購手機VIVO和蔡司的合作這麼深入,在光學品質上投入了那麼大的精力,V系列晶片的協同直接解決了天璣平臺的影像能力問題,等等。這比小米徠卡厲害多了。

但咱們現在再去看,在破圈這件事兒上,是小米聯名徠卡做得好,還是收購手機VIVO聯名蔡司做得好?

為什麼?

我覺得當一個現象持續性發生的時候,它必然有自己的核心邏輯在,你如果找不到這個核心邏輯,那麼,你就不可能實質性解決問題。

收購手機